假如曾被各地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折磨过,那么西安会是修复伤痕的好去处。
我从没想过,西安之旅会是在这个时候、以这种形式、和这些人开始的。
时间回到9月份……
在部门周会上,老板突然提出厦门同事和大连同事还没见过面,可以找个城市一起聚一聚,互相认识下。事实确实如此,这个部门在厦门和大连都有成员,但我们和大连同事一直都是“网友”,从没有线下面对面接触过。
征集意愿期间,我和老板说了句“想爬华山”,于是候选城市里多了个西安,而且最终竟然是西安得票最高。
于是——

飞机落地时已经是晚上,从咸阳机场出来走机场高速,一路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。直到进了西安城区,老板(陕西人)指着车窗外照得通亮的墙说那就是西安古城墙,古今交融的感觉瞬间袭来。
以前我不喜欢逛人文的景点,觉得虚假、造作,不如自然景观那样纯粹、好玩。但是山山水水看多了之后会发现,新鲜感来得快去得也快,按我的想法,就是信息密度太低了。
人文的东西融入了大量思考、设计、雕琢,信息密度就很高,譬如,秦始皇的兵马俑。
到达兵马俑博物馆的时候天上飘着小雨,天气预报说有12度,但体感也就七、八度的样子。就算又冷又湿,博物馆依然人潮涌动。一号坑进门便是正面,这里的人多到只能拥挤着往前钻,否则绝对别想看到兵马俑的真面目。
我们请了讲解员,每个人耳朵上挂着个耳机。刚开始还能清楚地听到讲解,很快我们被人群裹挟着往前,慢慢就被冲散了,讲解的声音也就时有时无。

人实在太多,以至于我很恍惚:“今天不是周五吗?怎的大家都不上班?”
更让我诧异的是,老外超级超级多。他们外貌、语言不同,明显来自不同的国家。一路上还遇到不少印度人的团。不像其他外国人还得听一听才能猜国家,印度人黄中带黑,一眼就能轻松认出。我本以为这些老外都是大学或研究机构来的,直到看到老外宝妈推着婴儿车,还有许多看起来是国外初高中生组成的团,才知道兵马俑在国外是真的很火。
我们特地选择十一之后的淡季,还集体翘班在工作日前往。即便如此,现场观光人数之众已经恐怖如斯,更不敢想旺季会是怎样的景象。逛到腰酸背痛的老板幽幽地说:“兵马俑就没有淡季。”
我和同事不免感叹:“如今都没人来厦门旅游了。”早些年流行小清新,厦门还有点竞争力,现在大家都喜欢传统文化,没什么历史的厦门就被遗忘了。要说旅游资源,西安单单一个兵马俑就已经吊打大多城市。


另一个震撼我的,是从机场来时瞥见的西安古城墙。
登上城墙才知道它如此宽阔,也难怪古代可以在城墙上调兵遣将。可以想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有多少兵马在城墙上与城下的敌人对峙,又有多少人冒着箭雨、拼尽全力才跨过护城河,仰望着高高的城墙无奈叹息?城墙还是那个城墙,可曾经的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里。
城墙砖被无数人踩踏,表面已经磨得很光滑。今年西安的雨特别多,砖缝里竟然长出了绿绿的青苔。假如城墙砖会说话,随便拎出一块来,它的故事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。
西安城墙完整地保留着,区分了城内城外。虽说现在整个城市极大地扩张,城墙早已没有物理隔离的意义,但是进入城内的时候,无论是建筑风格,或是街边小吃,甚至连空气也觉得古朴起来。


我们在城墙上租了自行车,骑行将近一小时也不过走了一小段,最后不得不掉头回去。
站在城墙上一眼望不到头,难以想象在古代生产力如此落后的条件下,建造这样的城墙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。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——若不是这厚重的城墙,用什么来保百姓生活安宁?


这次去西安的时间太赶,感觉完全没有玩够。以后有时间一定要重游西安,好好感受这边的生活。
打车去机场的时候,我一路都没有闭眼,看看路旁的高楼、空地、农田、树木飞快向后退去,又看看路牌上那些历史书上的地名迎面而来。现在生活在西安的人,和在其他城市里的人没有两样,每天为了眼前的生活忙碌,并不会意识到脚下的土地当年经历过怎样的波澜壮阔。
老板说,现在树上还挂着叶子,再过一段时间等叶子都落了,一眼望去全是光秃秃的树枝。那时,一年就又要过去了。



